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迎着初升的朝阳,我们再次肃立在国旗下,感受着这份庄严与肃穆。我很荣幸能在此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个与我们每一位师生息息相关的话题——“文明礼仪伴我行,争做‘学·行’好少年”。 中华民族素来享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源远流长的礼仪文化,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从“不学礼,无以立”的古训,到“温良恭俭让”的行为准则,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体道德修养的体现,更是维系社会和谐、展现民族精神的重要纽带。对于我们青少年学生而言,讲文明、重礼仪,更是我们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石。 所谓“学·行”好少年,意味着我们既要勤于“学”,也要敏于“行”,做到知行合一,内外兼修。 首先,“学”是根基,是明礼知仪的前提。 我们要学习文明礼仪的知识,了解哪些行为是符合礼仪规范的,哪些是与社会公德、校园纪律相悖的。这不仅要向书本学,学习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更要向老师学,学习师长们的言传身教;还要向身边的榜样学,学习同伴的优点长处。课堂上的专注聆听、积极思考是学;图书馆里的安静阅读、爱护书籍是学;与同学交往中的真诚友善、相互尊重也是学。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我们才能深刻理解文明礼仪的内涵,明辨是非善恶,在心中树立起正确的行为标尺。 其次,“行”是关键,是礼仪价值的体现。 知识的学习最终要落实到行动上。文明礼仪并非空洞的口号,它体现在我们校园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之中: 它体现在我们的仪容仪表上:穿着校服,整洁大方;发型得体,精神饱满。这是对自己和他人的尊重。 它体现在我们的言语交谈中:使用文明用语,“请”、“谢谢”、“对不起”常挂嘴边;交谈时态度诚恳,耐心倾听;不说不文明的话,不给人起侮辱性绰号。 它体现在我们的行为举止间:升旗仪式时保持肃静,行注目礼;课堂上遵守纪律,尊重老师的劳动;课间休息时文明游戏,不追逐打闹;上下楼梯靠右行,相互礼让;爱护校园环境,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损坏公物。 它体现在我们的待人接物里:尊敬师长,见面主动问好;孝敬父母,体谅长辈辛劳;团结同学,互助友爱;宽容待人,乐于助人。 “学”与“行”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只学不行,那是纸上谈兵;只行不学,则会迷失方向。只有将所学的礼仪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我们才能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学·行”好少年。 同学们,校园是我们共同的家园,营造一个文明、和谐、温馨的学习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也许只是弯腰捡起一片纸屑,体现的是你对环境的爱护;也许只是帮助一位遇到困难的同学,体现的是你的善良与友爱;也许只是课堂上一次专注的听讲,体现的是你对知识的渴望和对老师的尊重。这些看似微小的行为,汇聚起来就是强大的文明力量,不仅能提升我们个人的修养,更能让我们的校园变得更加美好。 在此,我向全体同学发出倡议: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自觉践行文明礼仪规范,将“学”与“行”紧密结合,不断锤炼品德修养。让我们用实际行动,告别不文明行为,争做文明礼仪的倡导者、实践者和示范者,努力展现出我们青少年积极向上、知书达理的良好风貌,争当新时代的“学·行”好少年! 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文明礼仪之花必将开遍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我们的言行也必将成为校园里最美丽的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