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课题活动:课题研究记录表

作者: 时间:2024-11-28 点击数:

课题研究记录表

课题题目

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素养型作业设计研究

课题类别

苏州规划

立项编号

2021/JK-j/02/003/03

出席对象

王雨薇、陈紫叶、丁怡嘉、曹晓婕、杭洲、庄颖洁等

地点

大会议室

时间

20241127

研究主题

总结指向核心素养的跨学科作业设计的内涵、原则、策略、流程

所要解决问题

教师对指向核心素养的跨学科作业设计内涵、原则、策略、流程等缺乏明晰的概念,缺少理论性的总结与梳理

研究方法

研讨法;文献研究;案例研究

 

 

 

 

 

 

过程:

一、分组进行指向核心素养的跨学科作业设计研究

以课题组为单位,组长组织组员进行指向核心素养的跨学科作业设计的梳理和总结,大致流程如下:

1.理论学习(知网)+案例学习(微信公众号、知网)

2.结合班级学情梳理作业的定义、原则

3.根据定义、原则,参考案例进行自主设计

4.组内优化后进行课堂实践,并总结出策略、流程

5.积累、整理材料(***作业设计研究、精品案例、学生作品)

 

二、汇报指向核心素养的跨学科作业设计的原则、策略、流程、精品案例等

1.语文组围绕不同年段的跨学科作业设计研究进行了交流。

2.数学组围绕不同年段的跨学科作业设计研究进行了交流。

3.英语组围绕跨学科作业设计研究进行了交流。

 

三、课题组反思总结:形成指向核心素养的跨学科作业设计研究总结。

思考:

1. 跨学科作业设计是以某一学科为依托,基于主题建构学习任务,进行学科整合,形成以培养跨学科素养为目标的作业设计。依据不同的跨学科方式和主题来源, 可以形成单学科拓展式主题学习、多学科交叉主题学习、跨学科大概念主题学习、超学科主题学习等不同类型。在作业设计的实施过程中,基本上是围绕单学科拓展式主题学习进行作业设计,对于其他类型则涉及较少。

2. 跨学科作业的评价难度更大,这不仅是是学科评价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学科素养水平的重要表现。如何发挥小学语文跨学科作业的育人功能,如何立足该类作业的特质丰富评价主体、拓宽评价场域、改变评价方法是一个难点。

 

 

 

 

一、梳理、总结指向核心素养的跨学科作业设计的内涵、原则、策略、流程

以小学数学跨学科作业设计为例

一、小学数学跨学科作业设计的内涵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数学跨学科素养型作业设计的内涵在于通过多元化的、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任务,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种作业设计强调跨学科融合,将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如科学、历史和艺术等,以促进知识的整合和应用。作业内容注重情境创设,基于真实问题或生活情境,激发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意愿。个性化设计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多样化的作业类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不仅关注知识掌握情况,还重视能力发展和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合作学习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和交流讨论,促进彼此之间的学习和相互促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丰富作业的形式和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作业设计和实施过程的不断反思和总结,教师可以持续改进作业设计的质量和效果。

二、小学数学跨学科作业设计的策略

1.素养导向

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如数学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等。通过跨学科作业,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运用数学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提升综合素养。确定作业的具体要求和预期成果,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方向。

2.跨学科融合

选择具有跨学科性质且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联的主题,如环境保护、历史事件中的数学应用、科学实验中的数据分析等。确保主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个性化设计

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设计不同难度和形式的作业,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多样化的作业类型,如探究性任务、实践性任务、合作性任务等,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创造力。

4.情境创设

基于真实问题和生活情境设计作业,激发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意愿。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模拟或实际的环境中应用所学知识。

5.反馈与指导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对作业进行全面评价,包括知识掌握情况、能力发展水平、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建议,帮助他们发现问题并改进学习方法。

三、小学数学跨学科作业设计的流程

1.需求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明确作业设计的目标和方向。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课堂观察等方式收集学生的基本信息,包括学习兴趣、能力水平、学习习惯等。同时,教师需要分析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确保作业设计与教学要求相一致。

2.资源整合:收集和整合与作业主题相关的多学科资源,为作业设计提供丰富的素材。这包括教材、图书、网络资料、实物等。教师可以通过图书馆、互联网、专业数据库等渠道获取资源,并与同事合作分享资源。此外,鼓励学生参与资源的收集和整理,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

3.方案设计:根据需求分析和资源整合的结果,设计具体的作业方案,包括作业内容、形式、评价标准等。作业内容应涵盖多个学科领域,注重知识的综合运用。作业形式可以多样化,如探究性任务、实践性任务、合作性任务等。评价标准应明确具体,既关注知识掌握情况,也关注能力发展水平和态度价值观。

4.实施与监控:将设计方案付诸实施,并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监控和记录。教师需要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包括时间表、人员分工等。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进展,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同时,教师要记录学生的完成情况,为后续的反馈和调整提供依据。

5.反馈与调整: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和反馈意见,对作业设计进行调整和优化,以提高其有效性和针对性。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访谈、观察等方式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作业的感受和建议。然后,教师要根据反馈意见对作业设计进行修改和完善,使其更符合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

6.总结与反思:在作业完成后,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让他们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同时,教师也要对作业设计和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和反思,不断改进和完善作业设计策略。

物化成果

各学科指向核心素养的跨学科作业设计总结(文字稿);指向核心素养的跨学科作业设计及学生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