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行”文化开展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作者: 时间:2024-04-16 点击数:

基于“学·行”文化开展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

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研究背景

(一)我国时代建设的需要

2020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在这份政策文件中,明确指出了要认识到劳动教育对于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要性。文件认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学习了劳动技能,让他们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培养了他们的劳动精神和责任感。

 

(二)是五育并举背景下劳动育人的需要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能够在实践育人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抑或是忽视了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在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等方面脱离了现实,学生并未在劳动教育中明白劳动的价值,也并未养成珍惜劳动成果的好习惯。因此本课题结合“学·行”文化开展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策略研究,致力于将劳动教育与立德树人结合起来,从而帮助学生掌握劳动技能,培养艰苦奋斗的吃苦耐劳精神,在劳动教育实践中实现五育并举。

(三)是·行文化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需要

通过参与劳动,不仅可以改变认为劳动是低人一等的工作思想,还能促进学生努力尝试。在劳动活动中培养孩子们学会独立、自律,培养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发现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让孩子们更加珍惜生活,理解劳动的艰辛和价值,从而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1. 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2. 教师层面对于劳动教育认识的偏差

由于我们的教育体系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较为深刻,因此对于不少教师而言,劳动教育并不能影响学生的应试教育的成绩。因此在教育结果方面更为侧重于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劳动教育,自然而然很难得到教师的青睐。这种对于劳动教育认识上的偏差,影响了劳动教育在小学阶段的具体开展。

  1. 德育劳动实践课程的缺失

    虽然劳动教育在政策层面已经是大力推广,但在诸多基层的学校中,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劳动任务还是没有怎么落实,甚至于部分学校在德育劳动实践课程的内容和评价方式上都有所缺失,学生不能够享受到完整的德育劳动实践课程,也就无从谈起开展劳动教育了。

  2. 劳动教育体系中缺少家校合作的内容

    在现有的劳动教育体系中,由于劳动教育活动较为单一,导致很多家长其实在这一教育过程中是处在被动教育的角色地位,因此需要通过家校合作的渠道,充分调动起家长对于劳动教育的积极性,从而让家长这一角色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发挥出更为主动的作用,提升劳动教育的实际成效。

    二、国内外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与研究价值

    国内外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

    1.国外关于劳动教育的研究

    以日本小学劳动教育为例,我们可以发现其劳动教育课程设计的独特之处和深远影响。这四类劳动教育不仅涵盖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劳动场景,同时也考虑到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

    首先,自我服务性劳动教育,

    其次,家务劳动教育,

    再次,公益劳动教育。

    最后,简单生产劳动教育。

    从日本小学劳动教育的转变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对直接经验积累的重视。系统学习为主的劳动课程体系,不仅让学生学习到劳动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让他们通过实际操作,积累直接经验,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这种重视直接经验积累的教育方式,具有很高的教育意义,值得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借鉴和学习。

    2.国内关于劳动教育的研究

    劳动教育课程的研究重心与时代的发展“亦步亦趋”,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

    联系。结合建国以来我国发展的重要阶段,对劳动教育课程进行分阶段文献检索,

    以关键词来分析我国劳动教育课程研究的发展趋势,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 20 世纪 80 年代,“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教育”等是该时期劳动教育课程研究关注的重点内容,总的来说,研究的主题比较单一。

    第二阶段为 20 世纪 90 年代,通过知网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可知,这一阶段文献的高频关键词为“劳动技术”“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育改革”等,研究主题相对丰富。

    第三阶段为 2000—2017 年。自 2000 年起,我国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素质教育,劳动教育被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这一阶段,研究者主要围绕“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技术教育”“教学改革”等关键词展开。

    第四阶段为 2018 年至今。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成为我国教育工作的“重头戏”,其中劳动教育尤其得到重视,伴随着《意见》《纲要》“课标”等一系列相关文件的颁发,劳动教育更是成了教育改革舞台上的“主角”,成了学界研究的热门主题。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随着劳动形态的多样化发展,新的劳动形式不断涌现,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对劳动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内学术界对于劳动教育的研究较为具体,所选择的研究方向如家校合作、渗透教育和劳动教育课程构建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现实价值,能够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一定程度的参考和理论支持。

    研究价值

1.学生层面

通过对基因的研究,能够使得本校学生对于劳动教育重视起来,对于这一身体力行的实践课程产生正确的认知,能够帮助学生在借助劳动教育,在实践课程中培养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中华传统美德。并逐步建立起热爱劳动的品德,能够在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生活劳动,有利于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些德育教育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为学生能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2.教师层面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够让教师对现阶段小学劳动教育的现状有所了解,对实际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能够进行归纳总结和分析,并结合“学·行”文化制定出一整套的适合本校教育环境开展劳动教育的教学策略和方案,让教师更为科学地在劳动教育提升教学效率,并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劳动品质,达到“双减”政策的减负提质的要求,同时对于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也有着一定的提升帮助。

 

3.学校层面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让本校教师在劳动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课题研究经验,为日后的同类课题研究打下了一定的科研基础。并且通过构建起一整套基于“学·行”文化开展小学劳动教育策略方案,促进了家校合作渠道的建立,并且让学校的素质教育质量得以上升,在本校范围内产生和谐、协作、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三、概念界定与课题内涵认识

(一)概念界定

1.学·行:指“学习”和“实践”,这是学校教育中基本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从教育层面上说是教师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从学生层面上就是学生成长的方式,是指学生的学习和实践。

2.学·行文化:是太仓市浮桥镇牌楼小学的一个校园文化品牌,是赋能教育下引导学生养成的一种良好学习品质体现“学”指养成学生“问(审问)、思(慎思)、辨(明辨)”的学习习惯,“行”指“知(至知)、探(勇探)、创(乐创)”,“我能行,行能进,进能成”“三成能”育人目标下让学生的生长更具活力和定力的校园文化。

3.劳动教育: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通过劳动的认知、体验和创造等多渠道,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劳动观念、端正劳动态度,对劳动习惯的培养及增强对劳动(劳动人民)的热爱。

基于“学·行”文化开展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基于太仓市浮桥镇牌楼小学“学·行”文化为导向,学校以“三成能”育人目标的关照下,构建“一带三能”的劳动教育特色课程,丰富学校课程内涵,探索多种劳动教育的途径,促进育人方式变革,正实现德育育人,让孩子获得是和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二)课题内涵认识

本课题的研究选取了劳动教育作为研究路径,并融合了太仓市浮桥镇牌楼小学“学·行”文化,从而为课题研究赋予了一定的现实意义,并且能够结合课程实践去开展研究,让课题研究的过程具有了科学性,保证了课题研究能够在科学的指导下产生一定的研究成果,让课题研究最终形成的一整套在“学·行”文化指导下产生的小学劳动教育策略具备了可行性和社会推广价值。

四、支撑理论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每个人对于事物的理解却是从主观角度出发的,不同的人由于自己理解的角度不同,理解的经验不同,因此对于同一事物的理解也会不同。

(二)有效教学理论

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有效教学理论要求课题基于“学·行”文化开展的小学劳动教育的研究有效果、有效率和有效益。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提升教学效率并取得一定层面的具体的社会效益。

 

五、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识发展规律,在以“学·行”文化理念下制定系列劳动主题德育教育活动,根据活动的类别探索和建立有利于促进学生和谐全民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以学促行,以评价促学行。

研究目标:

1.形成对基于“学·行”文化开展小学劳动教育的理论认识。

2.完善基于“学·行”文化开展小学劳动教育的现状研究。

3.制定基于“学·行”文化开展小学劳动教育的各年段劳动实践课程内容。

4.开展基于“学·行”文化的小学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5.立足学校文化及特点,通过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及劳动评价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结合本校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形成一整套基于“学·行”文化的劳动校本课程。

 

(二)研究内容

1.结合“学·行”文化完成小学劳动教育的理论研究和现状调研

题组教师通过文献研究厘清基于“学·行”文化开展小学劳动教育的相关教育理论、教学理念和研究基础等,提升教师对现阶段国内学术界关于小学劳动教育研究的认知;对劳动教育的理性认识,厘清劳动教育的目标指向与德智体美四育的关系,为后续教学研究提供丰富的理论基础。

 

2.基于“学·行”文化对小学劳动德育课程的内容进行优化

通过基于“学·行”文化开展小学劳动教育的文献研究、现状研究,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根据年段特点,形成劳动体验课程体系。通过劳动教育赋能学生成长,构建劳动课程架构以“主德树人,全面育人”为目标,以儿童生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创造回归自然的教育活动,同时以劳动教育为组带,实现“以劳强心,以劳促行,以劳养”的新时代劳动育人目标,制定劳动德育课程内容,营造劳动教育生态环境。最终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打造校园教育+实践”的劳动教育特色品牌,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让劳动教育有章可依。

实验项目:劳动校本课程体系研究

3.基于“学·行”文化开展小学劳动教育的各年段劳动实践课程内容

围绕“学·行”文化的内涵,对本校的劳动教育课程在内容方面开展优化,并建立起包括自我服务课程、生产劳动课程和综合拓展课程等几方面课程的校本课程体系。

自我服务课程:学校结合小学生日常生活结合校园劳动周开展以“劳动+体验”为主的课程,教学生掌握日常生活的整理、收纳技能并养成良好习惯。包括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三个任务群。不同年段的学生围绕总目标任务+按年段分三个层级来设计:

(1)低段:做自理的小巧手。认识劳动的重要性,初步培养学生生活自理的能力,能掌握单的生活和学习上的自我服务劳动技能,通过家校携手,不断实践,能够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2)中段:做自立的小帮手。培养学生家务劳动的能力,进步提高劳动意识,能够掌握三至四样家务劳动技能,使之成为老师和家长的小帮手,体验为家人服务带来的的愉悦之情。

(3)高段:做自强的小能手。培养学生社会劳动参与的能力,能够掌握-两样劳动小技能,分享劳动喜悦,荞成劳动习惯,提高动于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劳动光荣。

 

产劳动课程:包括自然与农业、传统与工艺、时代与生产三个“实践+创新”的课程。

自然与农业:开设田园种植课程,探究时令蔬菜种植系列课程学会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

传统与工艺:探索与劳动有关的传统艺术,如手作(年画)、农民画、版画、风筝制作,通过劳动与课堂结合,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同时让孩子们在实践劳动过程中愉悦身心。

时代与生产:主要学习、观摩现代化劳动生产模式,通过实践体验的形式感受不同劳动的形式。

综合拓展课程:开设耕耘课堂和志愿服务两个任务,通过“认识+公益的形式开展劳动教育活动。

耕耘课堂:结合德法课等,融合电影课程播放《超级工程》《中国工匠》系列纪录片,通过纪录片、微电影、科普视频等载体,对学生进行劳动价值观教育,使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劳动,体会到劳动的价值与意义,推进劳动强国的品德教育。同时,利用国旗下讲话、红领巾广播站等鼓励学生宣传辛勤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典型人物和事迹,弘扬劳动光荣的精神。

邀请我的家长进课堂,通过班会课(或视频课)向学生讲授生活劳动的技能和知识,如手链编织、缝针线、洗碗、拖地、叠衣服、编织、熨衣服、花草护理、鸡蛋煎饼等形式多样微生活课程,让孩子们在学习各种劳动技能过程中,获得快乐、增长知识。

志愿服务:“红领巾”系列志愿服务项目是牌楼小学已坚持多年的育人活动,“小红帽志愿者”“社区志愿活动”“关爱老人志愿活动”……全校学生以班级或小队的形式,定期走出校园,深入社区,走向社会,通过多种志愿服务项目,体验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拓展丰富劳动课程的内容,将劳动教育落实于具体的实践课程中,学生通过优化后的劳动课程,可以初步掌握简单的劳动技能、养成爱干净讲卫生的劳动习惯、提升动手能力等。

实验项目:劳动校本课程内容研究,校园劳动环境与设施创建与使用研究,校园劳动文化氛围布置研究

 

4.开展基于“学·行”文化的小学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学校将协调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力量,实现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化、家庭劳动教育生活化以及劳动实践基地标准化的劳动教育目标;将劳动教育与生活相融合,定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劳动课程:

1)通过劳动周开展家庭自我服务课程,学校开展“争分夺秒”就是将劳动项目与体育趣味竞赛进行整合

2)将校园一角打造成“耕耘园圃”,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包干,把儿童从书本到自然里。

3)在社团课开设腌制、手作(年画)、农民画、版画课程,让传统艺术走进牌小的“学·行”课堂,让更多的孩子了解传统艺术作品的来源及发展历程。

4)学校带领学生走进校外实践基地——太仓农业园、德宝实践基地、猪文化博物馆等,通过记录和体验,感受科技发展与生产劳动的结合,生产劳动的飞速发展和劳动形态的变化,体会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5)志愿服务中的“角色体验”是将学校日常生活与管理岗位进行划分,每周学生可以通过班级申报,进入到相关的岗位工作或管理,每个岗位有相对应的职责与劳动的要求。

实验项目:学生劳动小组实践研究,师生劳动实践研究,家校劳动实践研究,社区劳动实践研究等。

 

5.基于“学·行”文化优化劳动评价机制

劳动课程的评价体系遵循内容多维、方法多样、主体多元的原则,除了与德育的七彩赋能卡融合,按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思维四个维度将评价要点进行细化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多元评价,通过评价激励学生,达到以劳强心,以劳促行,以劳养德的目的。

劳动评价多元化、多样化。

1)劳动清单评价。

3)“学·行”卡评价体系。

4)综合素质评价。

劳动技能以阶段性落实,从个体到集体,由家校共育到自主实践,最后由个人+学校+家庭共同组织考核,使劳动教育课从课堂育人到开放育人,从书本育人到生活育人,从知识育人到实践育人,在育人模式的转换中形成立德树人的劳动教育新常态,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锻炼和成长,让劳动教育落地,让劳动教育生根,让劳动教育开花,让劳动教育“托起”中国梦。

实验项目:学生学习品质评价的研究,针对学生劳动不同维度的评价研究。

 

六、研究思路方法与实施步骤

一)研究思路方法

本课题主要以文献法建立起理论基础,以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通过调查得出本课题的现实基础。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运用行动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对过程性材料进行归纳整理,最终结合经验总结法得出本课题研究的具体成果。

1.文献法

2.问卷调查法

3.访谈法

4.行动研究法

5.经验总结法

6.案例分析法

(二)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成立组织,梳理问题(2024年3月一4月)

1.成立研究课题小组,明确研究目标和具体任务,制定课题实验方案,运用文献法搜集整理本课题相关的理论资料,并在课题组范围内进行理论学习;

2.围绕劳动教育的教学认知、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相关评价等维度设计相关调查问卷,并在本校范围内对教师和学生分别进行抽样调查,并开展一对一访谈,整理访谈资料,明确当前我校学生劳动教育核心素养存在的问题,对问题分类整理;

3、课题组规划年度校本课程开设方案,充分体现促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理念,在课程内容方面践行“学·行”文化。

第二阶段:深入实践,研究落实(2024年5月-2024年12月)

1.选择实验班级,落实优化后的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并进一步从评价内容和评价体系方面,优化劳动教育课程的评价策略;

2.将学生在劳动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过程性材料记录下来,做好课题中期总结与反思,完善课题实施方案;

3.结合中期报告的反馈,进一步完善课题。

第三阶段:总结交流,形成成果(2025年1月--2025年10月)

  1. 指定专人对过程性材料进行总结,得出课题研究成果,并撰写课题结题报告和相关论文;

  2. 完成课题结题工作,并为课题后续的社会化推广打下基础。

    七、课题研究条件与可行性分析

    (一)研究成员及研究基础

    本课题研究成员包括课题研究组长丁滢,小组成员丁怡嘉、王雨薇等。

    其中研究组织组长丁滢曾主持过相关教育课题《以字立德,培育农村小学生‘励志’精神的实践研究》,参与其他学科课题,具有丰富的课题研究领导经验;

    课题小组成员王雨薇,曾参与过相关研究课题《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素养型作业》;丁怡嘉、王雨薇老师撰写过的“小学生良好学习品质培养”专项论文评比中获奖。

    (二)研究保障条件

    1.研究基础

    本课题的研究基础是基于课题组成员长期的劳动教育经验,并认真研究过“学·行”文化以及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对课题研究现状的了解,保证了课题研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2.时间保证

    本课题在申请之前,参考其他成功课题在时间安排的研究经验,合理安排时间进程,确保课题组教师能够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完成课题的研究工作。并且本课题和一线教学相融合,将大部分课题实践工作融合在日常的劳动教育教学工作中,这样提升了时间的利用效率,也确保了课题能够顺利得出相应的成果

    3.经费支持

    本课题研究得到了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并从学校的课题研究专项经费中拨款,由财务处监督使用,确保课题的顺利开展。

    八、课题成果形式

阶段成果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小学劳动教育的活动方案

活动方案

20244月

基于“学·行”文化开展小学劳动教育的校本课程方案

校本课程

2024年4月

基于“学·行”文化开展小学劳动教育的校本课程优秀案例

优秀案例

2024年12月

基于“学·行”文化开展小学劳动教育的中期报告

中期报告

2025年1月

基于“学·行”文化开展小学劳动教育的相关论文

论文

2025年3月

最终成果

 

《基于“学·行”文化开展小学劳动教育》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

202510月

自我服务劳动实践手册(学生)

课程手册

202511月

劳动成果手册(学生)

课程手册

2025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