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陪伴 孩子快乐成长

作者: 时间:2024-03-04 点击数:

父母如何跟孩子进行有效沟通,有效的沟通分为普通日常沟通和压力事件沟通。

普通日常沟通包括吃、穿、住、行、学习和娱乐等日常方面的沟通,日常沟通遵循主动性和敏感性原则。小学阶段的孩子十分需要跟父母进行日常沟通。日常沟通顺畅了,压力事件的沟通相应就会减少。

压力事件沟通是指针对学校突发情况、负面情况和问题进行的沟通,父母跟孩子沟通的方式、语气、逻辑思维和内容影响孩子未来的人际关系。这就要求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注意沟通目的要清晰,同时要讲究沟通的策略。比如,对孩子出现的错误、后果及以后怎么办等问题要沟通清楚,让孩子知道父母的原则和底线,同时要用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沟通。

亲子间的有效沟通,需要父母做到以下几点:

1.以接纳和爱为基础

亲子沟通不是说话那么简单,需要父母用心思考。父母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要让孩子感受到他们是被接纳的,感受到父母是深深地爱着他们的,无论他们做错了什么,父母都不会嫌弃他们,还会和他们一起去面对和解决问题。这也要求父母必须告知孩子自己的底线,现在的孩子不缺知识教育,缺的是规矩和规则的教育。

2.控制自己的情绪,切勿将焦虑转嫁给孩子

现在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居住在一线城市的父母,来自工作、房贷、车贷、教育和医疗等方方面面的压力,让他们无比焦虑。在压力超出承受能力时,父母开始变得烦躁和易怒,对孩子失去耐心。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踢猫效应”:一位爸爸在工作上受挫,回到家可能将气撒到妻子身上,妈妈气不过转身看到淘气的孩子就训斥几句,孩子受了批评转身就踢弱小无助的猫一脚。这实际上是父母将焦虑转嫁给了孩子。父母要想与孩子进行有效而愉快的沟通,特别是进行压力事件的沟通时,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在负面情绪爆发前,父母可以采用“一三十法则”:对自己说一句“冷静”,做三次深呼吸,在心里从一数到十。

3.注视孩子并耐心倾听

在沟通过程中,父母应注视孩子的双眼,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重视。如果父母一边看手机或报纸,一边跟孩子说话,孩子沟通的欲望会慢慢退去。父母注视着孩子说话、耐心聆听的过程,也是在培养孩子的专注力。而每次给予合理的回应,不仅能引导孩子有序地表达,也能温暖孩子的内心。

4.了解孩子感兴趣的话题

父母想与孩子拥有深入沟通,就要了解孩子关注什么,对什么感兴趣,选择孩子喜欢的话题让沟通有个愉快的开始。等到产生共情时,父母就可以插入自己想说的话,这时候的沟通才可能更深入。

5.明确原则和底线,正面表达自己的期望

父母跟孩子进行沟通时,要懂得观察孩子的情绪。孩子的情绪好,父母就要适当渗透遵守原则的意义、不触犯底线的原因等内容的教育,并和孩子朝着共同的目标去努力,这样的沟通才有益于孩子的成长。

6.给孩子示范正确的说话方式

很多父母在沟通时,喜欢说反话或是冷嘲热讽,以为这样会“刺激”孩子改正,殊不知这种激将法根本无效。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不会领会父母想要表达的本意。因为他们看待事物的标准和成长经历已经决定了他们的思维方式。父母要直白地告诉孩子自己的真实想法,或者采取“示弱”的方法,效果可能会更好。父母怎么说孩子才肯听?沟通方式绝对考验父母的智慧。

父母要厘清有效陪伴的意义

在讨论有效陪伴的意义前,我们需要对有效陪伴的概念进行界定。有效陪伴,主要看陪伴过程中亲子互动是否顺畅,以及亲子互动的效果,尤其是孩子在父母的陪伴下获得了多少有益的知识、生活方面的技能、情感体验等。顺着这个思路,我们就能自然地想到提高陪伴有效性的意义。

1.有效的陪伴能促进孩子增长见识,启迪智慧

都说决定孩子未来飞多高、走多远的,不是一流的学校教育,而是父母的育儿格局、育儿思想和育儿智慧。诸多的研究表明,父母的有效陪伴是让孩子增长见识、启迪智慧的有效途径。研究还表明,有格局、有智慧和有思想的父母,他们不会错过孩子的成长,会像挤牙膏一样挤出时间,用心专注陪伴孩子。受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也就具备了专注的能力。拥有专注力的孩子,在汲取知识的时候像海绵吸水一样快。长期的体验,能使孩子的智慧得到启迪,各种见识也会日益增长。有智慧的父母,他们的陪伴不会为了教知识而教知识,他们会遵循孩子的成长特点,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孩子爱上学习、爱上思考,在时机成熟时引导孩子。反观那些不用心、不专注的父母,他们是如何陪伴孩子的?心不在焉、用电子产品或线上线下培训等方式代替亲子互动。久而久之,孩子因为缺乏安全感而出现胆小、自卑等现象,甚至会出现人际交往困难或心理障碍等问题。

2.有效的陪伴能让孩子珍惜生命,爱上生活

为人一生奠基的教育主要来自家庭。每个孩子长大后怎么生活和怎么做人,往往取决于父母的陪伴和教育。父母有效的陪伴足以让孩子珍惜生命,爱上生活。这种陪伴包括了陪吃、陪聊、陪玩、陪学。有爸妈肯定会反驳:“这些事情我天天都做,不但没成效,还被气得剩下半条命。”

同样是陪伴,为什么差距如此大?原因在哪里,我们一起来看看。

我们先从陪吃说起。对于陪吃,我们要扭转意识,餐桌搭台,食物唱戏,而食客才是戏台上的主角。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吃饱已经不是问题,关键是我们对待吃饭的态度。白天分散于各处的一家人聚集在餐桌前,这个场景能让人处于放松状态。此时父母可以通过无声的教育让孩子掌握正确的用餐礼仪,感受家庭的温暖,感受家庭生活的美好。

第二是陪聊。陪聊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如一起做家务和运动时、睡觉前、吃饭时或者外出购物途中等。陪聊时,双方的情绪要稳定,在温馨的环境中聊天,就是给予心灵最好的滋养,这样的陪聊才能发挥作用,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从而找到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切记,陪聊时千万不要出现说教的话语,这些话语再短,孩子也会嫌长。

第三是陪玩。玩是能力的一种体现,影响孩子未来的生活品质。会玩的孩子才会学,所以寓教于乐,玩中学、学中玩是挖掘孩子潜能的重要方式之一。现在有些孩子沉迷于电子产品,主要原因是很多好玩的活动被弱化了。所以,父母一定要为孩子多制造玩的机会。玩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可以到大自然中去奔跑,可以去博物馆里解读历史,可以去图书馆里寻找精神的伙伴,可以去养老院奉献爱心等。

第四是陪学。又有家长发声了:“‘双减’政策出台后,已经禁止家长陪学了,为什么还要我们陪学呢?”是的,“双减”政策是有规定,但规定所指的陪学是学科学习,却没有说不准陪伴孩子学习学科以外的知识。一个孩子的成长,除了分数,还有“诗和远方”,这些学科之外的学习需父母用心陪伴。父母在陪伴孩子学习的时候,把握好这个准绳,重过程而非结果。陪学是为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协助孩子获得健康成长的方法。

3.有效的陪伴要从孩子的需求出发,克服补偿心理

父母在陪伴活动的选择方面,应该多从孩子的需求出发,而不是想当然地诱导或强迫孩子听自己的。有时,父母选择陪伴活动是在满足自己的“内在小孩”的需求,因为小时候没有得到满足,长大后通过补偿孩子来弥补自己儿时的缺憾。父母自己无法做到或未能实现的目标,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代为实现,总之,这些做法都不可取。

来源:南方传媒、广东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