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老师、新同学和新课程,孩子们都会感到新奇,但同样需要调整和适应。比如,面对考试,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和心态去迎接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吧!
引导孩子正确理解考试的意义
考试是对自己前一阶段知识掌握情况的一次体检,同时也是对老师教学情况的一次反馈。考试并不是衡量一个人的唯一标准。但它确实也是我们学习过程中必需的一种修炼。
(1)老师和家长都应该帮助孩子认识到考试重要性。让孩子明白考试是对自己学习的检测,也是对自己前期付出努力的验收。因此,要积极迎接挑战,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2)考试也是了解自己并提升自己的好方法。通过考试,把这一阶段的问题都暴露出来,让大家可以把这些问题全部解决掉,考试就达到目的了。通过考试,可以发现自己在学习上的不足之处,及时调整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3)考试是对孩子心理状态的一次磨炼。我们既要重视,但也应该注意避免过度渲染考试的重要性,以免给孩子带来过大的压力。即使考得不太理想,也只是暂时性的,只要不放弃,积极寻求帮助,就会有改变。
引导孩子用科学方法积极复习备考
在考试前,家长可以结合老师布置的作业,帮助孩子进行备考。家长无需再另外找题目给孩子做,不要让孩子感到太过疲惫,不要让孩子对考试产生厌恶情绪。家长可以通过和孩子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孩子成为“小讲师”,通过自主讲解帮助孩子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也可以引导孩子将错题进行整理,通过对错题的二次重做,帮助孩子归纳总结或举一反三。还可以让孩子利用思维导图的方法,将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提高孩子的复习效果。
科学分析孩子的考试结果
考试后,无论结果如何,家长都应该给孩子积极地反馈。如果考试结果不理想,家长应首先处理的是自己和孩子的情绪,以温暖的语言鼓励孩子,不要因为一次考试成绩而否定孩子的全部付出。下面的方法,可以帮助大家和孩子一起做好考试后的分析与总结。
(1)统计各科因各种原因的丢分数值。如计算失误失分、审题不清失分、考虑不周失分、公式记错失分、概念不清失分等。
(2)找出最不该丢的5~10分。这些分数是最有希望获得的,找出来很有必要。在后续学习中,努力找回这些分数可望可及。如果真正做到这些,那么不同学科累计在一起,总分提高也就很可观了。这样的操作可以帮助孩子树立信心。
(3)任何一处失分,有可能是偶然性失分,也有可能是必然性失分,找到失分的真正原因。
(4)学习过程中,反思十分必要。所谓反思,就是自己和自己对话。这样的对话可能是潜意识的,可能是口头表达,但最好是书面表达。所以,建议学生在考试后写出书面的试卷分析。这个分析是反观自己的一面镜子,也是以后进步的重要阶梯。
日常注重培养孩子积极的心理品质
日常生活中,家长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帮助孩子正确对待考试:
(1)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自信心是成功的关键之一,通过肯定孩子的每一次努力和进步,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同时,家长也要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不要和别人对比,通过自己的努力,弥补自己的不足,相比过去的自己越来越优秀,就很好。
(2)激发孩子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要仅盯着考试的分数或作业,多让孩子阅读学科书籍,或者和伙伴们一起学习交流,就是提升兴趣的很好的方法。当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时,他们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家长可以指导孩子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并通过约定的方式达成监督的共识。注意,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一定要非常有耐心。当孩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时,他们会更加高效地学习,从而减轻考试压力。
(4)给予适当的奖励。当孩子在某一方面进步时,家长应及时给予适当的奖励,这可以激励孩子更自信,更有内驱力。奖励可以是物质上的,如玩具、书籍等,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如赞扬、鼓励等。孩子的进步可以是成绩,也可以是人际、沟通、习惯等等。不用一把尺子衡量孩子。
(5)合理安排孩子的作息时间。充足的睡眠和合理的饮食,是保证孩子学习效率和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表,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和饮食营养。同时,注意避免孩子过度疲劳,保持适当的学习节奏和休息时间。
最后,总结一下:练就“荣辱不惊”的考试心态,其实就是考前要用心,考中有信心,考后平常心。家长们,孩子们,与成绩相比,成长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