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首页
学校概况
学校简介
组织领导
学校荣誉
教师风采
学校荣誉
学校管理
通知公告
校园新闻
每周工作
计划总结
师生荣誉
德育天地
计划总结
队伍建设
队旗飘扬
主题活动
文明班级
家校合作
专题教育
教学管理
教学研讨
常规管理
教研组活动
备课组活动
教育科研
计划总结
科研制度
课题管理
教师论文
科研活动
理论学习
党建群团工作
党建工作
团员先锋
退教协会
工会之家
校体卫艺
计划总结
体育
艺术
卫生
少年宫
特色建设
足球特色
联墨特色
书香校园
文明校园
领导班子建设
思想道德教育
活动阵地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环境建设
网页首页
>
德育天地
春天为何成了孩子的“情绪敏感期”?一套防治指南守护心灵春光
作者: 时间:2025-03-28 点击数:
春天,万物复苏,阳光明媚,本该是充满希望和活力的季节。校园里鲜花初绽,新芽吐绿,连廊下的读书声都染上了阳光的温度。但季节交替带来的昼夜温差、空气湿度变化,叠加学业压力、作息调整等因素,容易让人出现“心理感冒”。
春季是抑郁症的高发期,尤其是对于学业压力大的学生。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被称为“季节性情感障碍”(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 SAD),尽管SAD通常与冬季相关,但春季也可能引发情绪波动。那么,春季情绪波动的成因有哪些,又要如何让孩子心情和春天一样“放晴”呢?
春天为何成为“情绪高危期”?
气候因素:
春季天气回暖,但气压较低,气温变化幅度大,因而人体代谢虽然进入旺盛期,却容易出现内分泌紊乱的状况。如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具有调节和唤醒情绪的作用。突发的回暖与高温,都会引起体内激素震荡,诱发“情绪冲动”。
生理因素:
春季日照时间变长,对于学生而言,原本适应了冬日作息的生物钟需要重新校准。在春季,褪黑素的分泌规律因光照和温度的变化被打乱。褪黑素不仅掌管着睡眠,对情绪也有重要影响。一旦分泌异常,就容易引发情绪波动,比如莫名烦躁、困倦等。
过敏因素:
随着春季气温变化,人体屏障功能受到影响,过敏变得更加频繁。除了常见的过敏性鼻炎,结膜炎、皮肤瘙痒、哮喘都是过敏的症状。免疫反应造成的长期不适会导致注意力下降和情绪低落,进而影响孩子的心理状态。
生活节奏因素:
春季新学期,学生可能面临新的学习压力、适应新环境等问题。这些变化可能导致孩子们出现适应困难,表现为莫名感到躯体不适,不愿返校,焦虑、抑郁、逃避等心理反应。
警惕青少年的“春季心理感冒”
情绪波动与焦虑:
孩子们可能会感到情绪波动较大,容易焦虑或烦躁。他们可能表现出对小事过度反应,情绪不稳定,甚至出现失眠、食欲改变等症状。
性格改变:
原来是热情、乐观、合群、善于交往的外向型性格的孩子,突然变得沉默寡言、孤僻,对以往合得来的人也不理睬或疏远。
抑郁症状:
孩子可能会有持续的情绪低落、闷闷不乐,兴趣减弱、自我评价过低、身体异常难受等症状。
慢性疲劳综合征:
气候变化可能影响孩子们的睡眠质量,导致失眠或嗜睡等问题。初期常有头晕、失眠、心慌、易怒;后期表现为睡眠不足、多梦、夜惊、中间早醒、失眠等,甚至嗜睡、萎靡、懒散、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社交状态异常:
孩子返校孤独感强烈,与他人相处时易怒,容易发生争吵。或出现社交回避,不愿与同伴交往。
家校联合,让心情和春天一起“放晴”
学生篇
规律作息:
制定科学合理的作息时间表,每天尽量在固定时间入睡和起床。小学生应保证9—10小时睡眠时间。规律的作息能稳定生物钟,帮助身体适应春季变化,从而改善情绪状态。
适度运动:
春季是运动的黄金时节,运动能够促使身体分泌内啡肽和多巴胺,这些物质能有效改善情绪,减轻焦虑和抑郁感,还能增强体质,提升学习精力。课间去操场跑跑步,体育课打打篮球,挥洒汗水的同时,身体分泌的内啡肽能带来愉悦感,有效缓解学习压力,赶走坏情绪。
心理调节:
要学会表达情绪,当感觉情绪不好时,向朋友、家人倾诉。可以学习一些放松技巧,比如深呼吸、冥想。每天花10—15分钟进行深呼吸练习,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慢慢地吸气,再缓缓地呼气,能帮助放松身心,缓解紧张情绪。
家长篇
密切观察:
家长要时刻留意孩子日常细微变化。关注孩子的情绪起伏,是突然变得沉默寡言还是格外烦躁。仔细观察学习状态,及时捕捉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信号。
耐心倾听:
关注孩子的状态,每天倾听一刻钟,对孩子的想法抱有开放的心态,不做过多评价和指责,允许孩子充分表达,这样才能避免长时间的负面情绪积累。在孩子的成长旅程中,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
平等沟通:
创造轻松的沟通氛围,与孩子平等对话。表达时注意以平等、尊重的语气,避免说教。多用“我觉得……”,少用“你应该……”。表达完意见后,尽量以问句结尾,如“你觉得呢?”,让孩子更愿意接受建议。
优化环境:
家长可以让孩子把自己的房间重新布置,贴上喜欢的海报,摆放上柔软的抱枕,学习累了就靠在抱枕上休息。在这个温馨的环境里,孩子心情能保持舒畅。良好的环境能给人带来积极的心理暗示,有助于改善心情,改善心理状态。
健康饮食:
合理的饮食有助于调节情绪,增强身体抵抗力。春季是生长发育的好时节,为孩子准备营养均衡的餐食。春季可多补充富含维生素B的食物,帮助孩子稳定情绪。
教师篇
课堂渗透:
在日常教学中巧妙融入心理健康知识。通过讲解课文、分析难题等契机,引导学生树立积极思维。利用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应对困难的经验,增强心理调适意识。
观察干预:
时刻留意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关注那些情绪异常、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一旦发现问题,课后及时与学生交流,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与引导。
家校协作:
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分享学生在校心理状态。指导家长如何在家关注孩子心理健康,形成家校合力。共同探讨学生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来源 | 人民教育
下一篇:
为什么说打骂孩子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