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化作业设计的原则 一是情境性。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知识不是外在于认知主体的客观物,而是个体与主客观情境互动的产物,反映两者联系的属性。知识存在于个体和群体的行动中,随个体参与到新的情境中,在新情境中互动协商建构生成。知识不再是过去那种客观的、静态的、普遍的、刚性的、可陈述的概括性信息,而呈现出情境性、交互性、实践性的特质。只有在具体、真实的情境中习得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才有可能是“学得会”“带得走”的知识和能力。 二是任务性。这里的“任务”不同于真实社会中的工作任务或生活任务,它是为了实现课程学习目的而采取主动的、有意义的活动,在一个单位时间里,围绕一项学习任务,完成完整的学科实践活动,而不是完成内容之间毫无关系的碎片式学习。项目化学习中的任务指向问题解决,因此项目化作业设计也要具有实用价值,具有一定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不是零散、片段、单项的学科学习任务。 三是整合性。项目化学习及项目化作业设计需要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如本学科课程资源与其他课程资源的整合、传统学科学习和跨学科学习的整合、学科实践与社会实践的整合等。 四是实践性。“项目化学习”能够为学生提供具体情境中自然地展示“人的主动活动”的舞台。人的主动活动本身不一定有价值,但是人的主动活动中隐藏着的教育机会有巨大的价值。因此项目化作业设计需要教师付出较多的精力,深入思考课程标准,设计以“人的主动活动”为核心的课程项目和实施过程,从教学活动形态来看,它是以完成特定任务为目标的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 二、项目化作业设计的误区 1.只顾活动,忽视学科。 项目化作业设计的关键点在于收获新的知识,不能徒有形式,没有目的。 2.只顾结果,忽视过程。 在活动时,如果教师、家长替代学生设计好实践的方案,那么这种“包办式”的项目设计,将使学生失去培养动手能力、动脑能力的机会。 3. 只顾自己,忽视学生。 有教师选用相对高端的形式来驱动任务,但教学中没有提供相应的基本知识。这会导致课堂上,学生忙忙碌碌,却稀里糊涂。这种“拔苗式”的项目,仅是从成人的视角进行设计,全然不顾学生的实际。 4. 只顾过程,忽视评价。 在一些教师的设计中,评价是缺失的,更别说“全程评价”了。这种“残缺式”项目设计缺失项目的评价计划,缺失多元的评价方法,也没有具体的评价表。不仅丢失了项目化学习的特色,更丢弃了学生再学习、重打磨的机会。正如《项目学习教师指南》一书中写:“先不要考虑学生是否都能达到这种优秀的表现,评价表的作用就是要给学生设立一个有效的目标、评分的参考点,形成一个最佳表现的全景图。”评价表的内容既可以指向作品的要求,也可以指向学生的表现;既可以是个体表现,也可以是团体表现。 三、项目化作业设计的大体模式 一是确定项目主题。项目主题具有一定的感召力与统摄力,有了项目主题,就有了目标和方向。项目化学习依托学科教材的内容编排,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找到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的契合点,确定项目主题,这同时可以在项目化作业设计的前言中体现。二是研发项目内容。解决问题是开展项目化学习的动力,因此项目化学习根据课程内容体系,以问题解决为出发点研发项目任务,要解决的问题既有学科知识问题,也有方法策略问题,聚焦“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学得好不好”等内容,在此基础上对项目化作业设计的板块有大体的思路。三是开展项目活动。项目化学习以学科实践活动为载体,综合运用各种学习方式与学习策略开展项目活动,通过学习任务制定具体的各项作业设计。四是评价项目成效。项目化学习能否顺利开展,学生的学习效果怎么样,需要及时做出评估和判断。评价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不仅能反映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而且能激发学生参与项目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评价要体现在作业单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