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指向学科素养的作业设计的原则、策略、流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以指向“文化自信”的语文素养型作业设计为例 (一)原则 1.素养立意原则。《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所指出的,义务教育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语言运用是基础,文化自信、思维能力、审美创造都离不开语言运用实践,都有赖于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素养立意原则不是机械地对应一个大单元教学中某一单项作业的设计和运用,也不是机械地对应核心素养的某一个维度,而要从作业与作业的联系中,从单元作业的整体性上做系统规划。 2.教学评一体化原则。课程视域下的单元作业设计,教师要始终拥有课程评价意识,让作业真正成为语文实践活动中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具有针对性的评价任务内容,保障教学评一体化在作业设计和实践中得到积极体现。 3.学为中心原则。作业的本质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和表现。首先,单元作业设计,整体上的线索安排和每一项作业的目标、内容、形式等,都要遵循学的逻辑,从学生如何学会入手。其次,虽然单元核心学习任务是统一的,但是不同的学生任务完成程度或成果的质和量的要求,是根据学生实际灵活定位的。尤其是需要合作完成的部分,不同的学生根据能力特长、知识背景等会承当不同的职责。 (二)策略 1.实践性作业形式:联系学生实际,密切学生生活,创设真实的作业情境,将教材中作业的条款式要求,转化为实操性与能力性的操作性实练性要求,让作业要求具体化生活化,体现语文在生活中的实践价值,同时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 表现性作业形式:表现性作业设计是引导学生在课内学习实践、场景体验等学习活动后,凭借材料,设计一些表达、表演、评论等用语言或非语言的多种表现形式的作业,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形式用表现实现对内容的理解。这类作业具有综合性、挑战性和探究性,是对学生综合素养的考查和检测。这类作业设计的题型、形式丰富多彩、灵活多样,能调动学生积极的情趣参与。 3.拓展性作业形式:单元整合作业根据课标、教材以及学生的发展情况进行适当的延伸拓展,以期达到更好的体验、迁移与运用,实现学生由知识到能力与素养的升华。是学生对教材的应会知识深入理解后再深化、拓展与补充,或者进行系统化的创新整合,或者从实践中、生活中找到切入点进行感受、体验、验证与运用等。拓展性作业以牢固掌握所学知识为基础,再以此开展形式与内容的创新、深化、拓展与延伸。通过多样化的形式与手段,丰富知识与能力的训练形式与内涵,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4.跨学科作业:跨学科作业以一个学科为中心,多门学科融汇贯通、交叉渗透进行综合化的设计、实践与评价,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相较于传统的单科作业,跨学科作业有利于拓展儿童的认知视野,淡化学科界限,有利于儿童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指向于儿童多元智能发展,从而为人的全面可持续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流程 1.分析单元内容,确定任务群归属 2.聚焦学科素养,提炼作业主题 4.整合学习内容,设计梯度作业。 5.关注学生需求,提供作业支架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语文单元作业有很强的综合性、探究性和开放性,注重做中学。要想使学生高质量地完成这样一份作业,教师需要提供适恰的支持性工具,引导学生开展结构化学习,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再建构。 6.回扣学科素养,制定作业评价 二、对单元作业设计的结构化有了进一步地认识 课标根据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与特点,把核心素养以语文要素的形式分解成不同的梯度、能级呈现在教材的各个学段年级与分册单元中。设计单元作业要准确把握核心素养的梯度要求,前后勾连,根据核心素养内在的逻辑序列,体现其本质的结构化序列推进特点。不管是学段、单元组还是各课的作业设计都要体现作业的结构化特点,在结构化中整合知识能力,形成自身的逻辑递升,促进学生素养的梯级发展。这里说的梯级发展即梯度性是指针对某一素养要求或者具体的问题,设置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推进,引发思考,螺旋递升,最后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实现一种质的飞跃。 针对某一个单元的具体要素点,同样需要剖析其要素点内在的逻辑结构,依托教材联系生活设置对应的梯度练习,从整体性的结构化总体设计,又突破某一点具体的要点进行突破,这种结构化的作业训练更能让学生前后联系,温故而知新,提升语文能力和素养。 根据课时目标的结构化梯度作业,第一课时第二课时目标承接与发展。一般来说,第一课时是针对目标的基础性训练,或者是新的目标起点,或者是连接上一课的目标生长点,对新目标的新认识新实践,处于起始认知的基础性训练,而第二课时就是对这个基础性目标的再生成再发展,即是巩固性又是拓展性,体现新的能级提升与运用。设计作业也要体现这样的梯度训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