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课题活动:《短诗三首》课题研究课

作者: 时间:2024-12-24 点击数:

【太仓市课题研究课案例】


上课课题:四年级语文《短诗三首》


执教者:太仓市沙溪镇岳王学校 朱倩雯


上课时间:20241224


上课班级:太仓市沙溪镇岳王学校 2)班


一、课题简介


1. 课题基本信息:


《“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同文体双向拓展作业设计》;微型课题;立项时间:20242月;课题编号:W2023017;主持人:朱倩雯;单位:太仓市浮桥镇牌楼小学。


2. 核心概念界定:


1)“双减”政策

“双减”政策是以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优化教学质量为宗旨的政策。在“双减”政策要求下,旨在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优化学生的学习环境,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具体来说,“双减”政策要求减少学生日常作业的数量,避免过多的机械性重复作业,以便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学习和课外活动。


2)同文体双向拓展作业

同文体双向拓展作业是指基于教材课文文体的同类内容的向外拓展和向内拓展。首先,同文体双向拓展是基于语文教材课文学习的自主拓展,是学生根据课文文体开展的拓展学习、拓展训练或拓展阅读。其次,同文体双向拓展需要向内拓展,也就是在小学语文教材内进行横向的拓展,对照的分析,从而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最后,同文体双向拓展还要求学生进行向外的拓展,借助便捷的信息技术,完成纵向深挖和思维发散。


3)“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同文体双向拓展作业设计

小学语文同文体双向拓展学习任务设计是指在小学阶段,针对语文学科中同一文体类型的文本,进行双向拓展的学习任务规划与设计。这种设计旨在通过深入挖掘同一文体文本的特点和价值,从深度和广度两个维度上拓展学生的语文学习,以提升其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在深度拓展方面,学习任务设计注重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同一文体文本的语言特色、结构特征、思想内涵等,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该类文体的基本规律和写作技巧。同时,通过设计富有层次性和挑战性的阅读任务,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其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在广度拓展方面,学习任务设计则注重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同一文体知识和技能迁移到其他相关文本的阅读和写作中,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如主题阅读、仿写练习、创意写作等,


3.研究目标:


1形成“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同文体双向拓展作业的理性认识。


2完善“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同文体双向拓展作业设计方案。


3设计“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诗歌文体双向拓展阅读任务群。


4)设计小学语文诗歌文体双向拓展阅读任务群的学习样态。


二、研究课说明


1.研究主题:“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同文体双向拓展作业设计——以《短诗三首》为例


2.需解决的问题:


1)作业形式单一、内容单调:传统的小学语文作业往往形式较为单一,内容缺乏深度和广度,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学生拓展学习不足: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外,缺乏有效的拓展学习资源和方法,导致学习内容“学的少、学的散、学的浅”。


3.本节课设计意图:


1)丰富作业形式和内容:通过设计多样化的同文体双向拓展作业,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作业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2)促进学生深度拓展学习:借助同文体双向拓展作业,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入剖析和拓展,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


3)推动作业设计与素养提升相结合:通过实践检验,不断完善同文体双向拓展作业设计方案,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4.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在研究过程中,采取“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的循环模式,不断调整和优化作业设计方案。通过教学实践检验作业设计的有效性,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进。


三、课堂活动

活动一:诗歌探索与理解任务群

目标:通过朗读、讨论与对比分析,深入理解《短诗三首》的内容、情感及艺术特色。

朗读品味:

1.教师先以示范朗读的方式,配以轻柔的背景音乐,营造诗意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自由朗读,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语调、停顿,体会诗歌的节奏与情感起伏。

3.通过点名的方式,邀请几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负责倾听并给予正面和建设性的反馈,教师适时补充点评,提升学生的朗读技巧。

诗歌解析:

1.学生分组,每组负责解析一首诗歌,通过讨论明确诗歌的主题、情感、意象等要素。

2.教师引导各组深入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结构布局(如起承转合)以及艺术特色。

3.各组分享解析成果,全班共同讨论,教师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形成对诗歌全面而深刻的理解。

对比学习:

1.教师提供教材中其他风格相近或主题相关的诗歌,引导学生对比阅读,识别异同点。

2.利用PPT或电子资源展示,直观呈现诗歌间的联系与差异,拓宽学生视野。

3.学生小组讨论,分享对比学习的感悟,教师总结,鼓励学生将所学应用于更广泛的诗歌阅读中。


活动二:同文体双向拓展创作

目标:通过自主性创作与多样性作业,促进学生对诗歌的深入理解与创作能力的提升。

自主创作:

1.学生根据个人兴趣或小组讨论结果,确定创作主题,可以是模仿《短诗三首》的风格,也可以是表达个人情感的新作。

2.教师提供创作指导,如鼓励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注重意象的选择与组合,以及情感的真挚表达。

3.学生完成创作后,小组内分享,互相提出修改建议,完善作品。

多样作业选择:

1.朗诵视频录制: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诵,录制视频,上传至班级共享平台。

2.诗歌配图绘制:根据诗歌内容,学生绘制插图或封面设计,展现诗歌的意境美。

3.诗歌改写:将原诗改写为现代文、散文或剧本等形式,探索不同的表达方式。

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能力选择至少一项作业完成。

创意展示:

1.学生利用教室展示板或在线平台展示自己的作业成果,包括创作诗歌、朗诵视频、配图作品等。

2.全班参观展示区,互相欣赏、评价,提出建设性意见,促进相互学习。

3.教师总结展示活动,表扬优秀作品,鼓励学生持续创作。


活动三:深度与广度拓展研究

目标:通过深入分析某首诗歌或某一方面,结合拓展阅读与写作,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深度剖析:

1.学生自主选择《短诗三首》中的一首或某个方面(如语言特色、情感表达)进行深入分析,制定研究计划。

2.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如诗歌背景、作者生平、评论文章等,进行综合分析。

3.撰写分析报告,包括研究目的、方法、过程、结果及结论,准备课堂分享。

拓展阅读与写作:

1.教师推荐与《短诗三首》相关或同主题的其他诗歌作品,如现代派诗歌、古典诗词等,供学生阅读。

2.学生阅读后,撰写读后感,分析诗歌主题、情感、艺术特色等方面的异同,以及个人感悟。

3.鼓励学生基于阅读体验,创作一首与之呼应的新诗,可以是模仿、续写或创新。

成果汇报与交流:

1.学生在课堂上分享深度剖析报告、读后感或新诗。

2.全班进行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出新的见解和思考,促进思维碰撞。

3.教师总结汇报活动,表扬积极参与和表现突出的学生,鼓励大家将所学应用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持续提升语文素养。


总结与反思:

在每个活动结束后,引导学生进行个人反思和小组总结,记录学习过程中的收获、挑战与成长。教师收集学生反馈,评估教学效果,包括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创作能力的提升、拓展学习的深度与广度等,为后续教学调整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