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课题研究活动

作者: 时间:2025-09-22 点击数:

《动物表演》

教材分析:本课聚焦Scratch中“广播和接收消息”的应用,这既是Scratch学习的难点,也是创作复杂作品的核心基础。教材以“森林动物联欢会”为情境,通过按广播消息名称设定表演顺序,让三位动物演员依次表演节目,并在脚本中运用“隐藏”控件实现“接收消息显现、表演结束隐藏”的逻辑。

学情分析:学生具备“舞台节目表演”的生活经验,通过生活类比(如晚会报幕、指令传达)可快速理解“消息对应关系”,为突破重难点奠定基础。此外,角色表演所需的脚本(如隐藏/显示、造型切换、声音播放等)均为前期学过的知识,上手难度低;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够完成个性化脚本创新。

教学目标:

学科知识

  1. 理解“广播”与“接收消息”的核心含义及对应关系。

  2. 准确区分并掌握“广播”与“广播并等待”的区别和联系。

    问题解决

  3. 能独立解决“广播通知—接收响应”的基础问题,通过自主探究调试脚本错误。

  4. 运用“广播和接收消息”创作简单的故事或小游戏(如多角色按序互动)。

    学科思维

  5. 通过自主完成闯关任务,建立程序设计的自信心。

  6. 借助小组讨论对比脚本差异,体验协作探究的乐趣。

  7. 通过把控“广播—接收”的对应逻辑,养成编写完整、有序脚本的习惯。

    教学重点

  8. 学会创建“广播消息”与添加“当接收到消息”控件。

  9. 理解“广播”和“广播并等待”的含义,能根据场景正确选用。

    教学难点

  10. 深度理解“广播消息”与“接收消息”的一一对应关系。

  11. 清晰区分“广播”(同步执行)与“广播并等待”(异步执行)的逻辑差异。

  12. 灵活运用“广播和接收消息”完成个性化作品创作。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PPT)、Scratch示范作品、实物卡片(分为“广播卡”“接收卡”“角色动作卡”:如“广播‘小猫表演’”“接收‘小猫表演’”“旋转翻跟头”“隐藏”等)、流程图模板(简化版,包含“开始—广播消息—角色接收—执行动作—结束”节点)

    教学过程

  13. 情境导入,引入主题(5分钟)

    问题设计:

  14. 6月即将到来的同学节日是什么?

  15. 观看动物表演后思考:有几个角色?演员出场顺序是什么?

  16. 是谁决定演员的出场顺序?在Scratch中如何实现“通知演员”的功能?

  17. 互动体验:老师“广播指令”(如“男生起立”“女生举手”),学生“接收执行”,思考“什么是广播?”。

    师生互动:

  18. 教师引导:“为庆祝六一,森林小动物准备了联欢会,我们一起来看表演(播放Scratch示范作品)。”

  19. 学生观察后回答预设:-4个角色(主持人+3个演员),出场顺序是“小猫—小猴—小象”;-主持人报幕决定出场顺序。

  20. 教师小结:“Scratch中用‘广播’和‘接收消息’控件实现‘指令传达’,今天我们就通过《动物表演》探秘这两个控件。”(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节日+动画情境激发兴趣,结合“教师广播—学生执行”的实物互动,让学生初步感知“广播=发指令、接收=执行指令”的逻辑,为后续抽象控件学习铺垫具象认知。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25分钟)

    本环节结合“实物卡片操作”与“流程图过渡”,分“基础闯关”和“进阶优化”两步,突破抽象逻辑障碍。

    (一):基础准备——角色“幕后隐藏”(2分钟)

    问题设计:“观看示范时演员一开始不在舞台,打开程序后演员却都在,怎么让演员‘退到幕后’?”

    师生互动:学生自主添加“当绿旗被点击时—隐藏”脚本,

    教师小结:“隐藏控件让演员准备时待在幕后,接收指令再上台。”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为“广播触发显现”做铺垫。

    (二):闯关任务——用卡片具象化广播逻辑(15分钟)

    第一关:主持人报幕(发布消息)

    问题设计:

  21. 谁来发布“表演指令”?

  22. “广播”还是“广播并等待”?

    师生互动:

  23. 学生明确“脚本给主持人”,领取“广播卡”(如写有“广播‘小猫表演’”),先在桌面摆放卡片排序(模拟出场顺序)。

  24. 教师引导:“先选任意一个控件,后续通过运行验证差异。”学生在Scratch中添加3个广播指令。

    设计意图:

    “可触摸、可调序”的卡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广播顺序决定表演顺序”。

    第二关:小猫表演(接收消息)

    问题设计:

  25. 小猫怎么知道“该自己上场了”?

  26. 上场后要做什么?结束后呢?

    师生互动:

    1.学生领取“接收卡”(“当接收到‘小猫表演’”)和“动作卡”(“显示—旋转—隐藏”),在桌面拼贴卡片脚本(先具象排序,再对应到软件)。

    2.教师追问思维引导语:“为什么‘接收卡’要放在‘动作卡’前面?如果调换‘旋转’和‘显示’的顺序会怎样?”

    设计意图:

    学生上台演示软件操作,验证卡片逻辑。通过卡片拼装破解“指令即规则”的抽象障碍,用追问强化逻辑思考,避免沉迷单纯操作。

    第三关:小猴表演(区分控件差异)

    问题设计:

    1.运行后发现什么问题?(若用“广播”,小猫和小猴可能同时表演)

    2.为什么换“广播并等待”就正常了?

    师生互动:

    1.学生用卡片拼贴小猴脚本后运行,对比“广播”和“广播并等待”的不同效果。

    2.教师展示两种桌面卡片排序(无“等待”vs有“等待”示意),结合流程图模板,让学生标注“广播→同时执行”“广播并等待→按序执行”的逻辑。

    3.小组讨论后总结:“广播是‘发完就走’,接收者同时动;广播并等待是‘等上一个做完再发下一个’。”

    设计意图:

    用卡片+流程图双重可视化,实现从“具象操作”到“抽象逻辑”的过渡。

    第四关:小象表演(巩固应用)

    问题设计:

    小象要“边扬鼻子边唱歌”,需要哪些控件?

    师生互动:

    学生自主结合“接收消息”“造型切换”“声音播放”控件完成,教师巡视时用卡片辅助调试逻辑混乱的学生。

    设计意图:

    巩固“广播—接收”对应关系,复习旧知融合新知。

    第五关:新增演员(灵活调序)

    问题设计:

    怎么让新演员排在第二位出场?

    师生互动:

    学生通过调整桌面广播卡片顺序,再对应修改软件脚本,验证“顺序决定出场”的逻辑。

    教师追问:“如果想让两个演员同时表演,该用什么控件?”

    设计意图:

    强化“顺序规则的决定性作用”,启发逆向思维。

    第三步:作品优化——个性化创作(8分钟)

    问题设计:“你能给演员加更特别的动作吗?(如小猫翻跟头时变颜色)”

    师生互动:学生自主优化脚本,小组内用卡片快速交流“新广播指令”(如“广播‘小猫变色’”),教师重点指导逻辑混乱的小组。

    设计意图:给学生创新空间,通过卡片快速迭代思路,突破“机械套用控件”的局限。

  27. 汇报展示,总结交流(7分钟)

    问题设计:

  28. 今天学了哪几个核心控件?

  29. “广播”与“接收消息”是什么关系?

  30. 你作品中最特别的设计是什么?用了什么广播逻辑?

    师生互动:

  31. 学生展示作品并讲解脚本(结合桌面卡片或流程图说明逻辑),其他学生点评“顺序是否合理”“控件选得对不对”。

  32. 教师小结:“‘广播’和‘接收消息’是‘一对多’的关系(一个广播可被多个角色接收),顺序和控件选择直接影响效果。”设计意图

    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与点评,强化逻辑表达,让学生从“会操作”升级为“懂逻辑”。

  33. 拓展任务(2分钟)

  34. 生活联想:“身边哪些场景象‘广播’?”(如红绿灯指令、医院叫号、校园广播)

  35. 模拟任务:“用Scratch做‘红绿灯过马路’——红灯亮时行人停,绿灯亮时行人走,该怎么设计广播消息?”(提供素材,课后完成)

    设计意图:

    连接生活实际,迁移课堂逻辑,培养应用意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物卡片操作”,将抽象的“广播—接收”逻辑转化为可触摸、可调序的具象活动,几乎所有学生都能通过卡片拼装理解“指令即规则”,有效破解了符号抽象障碍。但课堂中也发现部分学生沉迷于卡片的拼贴排序,忽视对“为什么这个顺序有效”“控件差异本质”的思考,核心原因是思维引导语不足,后续教学设计需在卡片操作后增加针对性追问(如“如果去掉‘接收卡’会怎样?”“‘广播并等待’的‘等待’在等什么?”),强制学生从“动手”转向“动脑”。

    此外,引入“流程图作为过渡桥梁”的设计效果良好:通过卡片具象化动作顺序,再用流程图提炼逻辑框架,清晰标志了思维从“具象操作”到“抽象规则”的过渡。选择实体卡片模式的优势显著:一是卡片的“可操作性”让学生直观感知顺序对结果的决定性作用;二是对教学环境要求低(无需额外电子设备),适用性更广。后续可进一步优化卡片设计(如给“广播并等待”卡片加“等待箭头”标识),并在拓展任务中增加“小组合作设计多角色广播逻辑”,强化协作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