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研组长提出研讨主题:“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素养型作业设计研讨——《间隔排列》课题研究课评课 2.老师们就课题研究课进行研讨,并给出了构建模型意识的素养型作业设计策略研究 鲁广余老师:学生在低年级已经接触过一些比较简单的找规律的题目,这些对本节课的教学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学习了本节课的知识后,学生就能对间隔排列物体间的数量关系有一定的了解,并逐步掌握通过分组找规律的方法,为以后学习更复杂的找规律做铺垫,并逐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钱程老师:岳老师的课堂导入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兴趣。课堂伊始,教师通过“速记气球”游戏,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对比有规律和无规律的气球排列,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间隔排列的特点,为后续的深入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教师巧妙地将生活中的现象(如斑马线、教室桌椅)与间隔排列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陈紫叶老师:岳老师设计的“活动一:探模”,通过观察红黄气球的排列,学生初步认识了一一间隔排列的概念。教师通过提问和预设答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间隔排列的规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王雪花老师:岳老师设计的“活动二:建模”。利用主题图,引导学生发现小兔和蘑菇、夹子和手帕、木桩和篱笆等间隔排列的现象,并通过数一数、比一比的方式,发现了两端相同时数量相差1的规律。通过变式练习,教师帮助学生逐步抽象出间隔排列的模型,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深度探索中,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了围成一圈时数量相等的规律,并进行了有效的归纳和总结。 庄颖洁老师:岳老师设计的“活动三:用模”,设计了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如排队问题、植树问题、锯木问题和爬楼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和应用了间隔排列的规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画图等方式,直观地展示了问题的解决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