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课题活动: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跨学科作业设计评价研究(课例:《纸的发明》)

作者: 时间:2025-03-28 点击数:

太仓市课题研究课案例】

上课课题:《纸的发明》

执教者:太仓市浮桥镇牌楼小学  王雨薇

上课时间:2025319

上课班级:太仓市浮桥镇牌楼小学 三(1)班

一、课题简介

  1. 课题基本信息

“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素养型作业设计研究》;苏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1 年度立项课题;立项时间20222;编号2021/JK-j/02/003/03;主持人:汤艳梅、王雨薇单位太仓市浮桥镇牌楼小学

  1. 核心概念界定:

1)“双减”政策

“双减”政策是指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核心措施主要为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坚持从严治理,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双减”政策旨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2)小学素养型作业设计

素养核心素养的简称,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小学素养型作业设计是指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小学生能力范围的,能够使小学生核心素养得到反馈与提升的作业设计。

在广义上,依据应用场景,将作业设计分为课堂作业设计、课后服务作业设计、社团活动作业设计、课外作业设计。课堂作业设计以前置性作业设计、项目化作业设计探索为主,前置性作业设计指向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素养,项目化作业设计指向学生责任担当(合作精神)和科学精神(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素养;课后服务作业设计以分层作业设计探索为主,指向学生科学精神(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和学会学习(乐于学习)素养;社团活动作业设计以实践体验式作业设计探索为主,指向学生实践创新(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素养;课外作业设计以长周期作业设计探索为主,指向学生人文底蕴、学会学习、健康生活等多种素养。通过多元作业最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在狭义上,依据学科属性,将作业设计的落脚点聚焦在各学科的核心素养上,具体是指通过作业设计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某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从而习得相关学科的重要观念、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全面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3)“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素养作业设计

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素养作业设计是指以双减政策为指导思想,通过研究“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素养型作业设计的内涵、特征、要素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有关的理论,进行“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素养型作业设计的现状研究,制定“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素养型作业设计的纲要性文件,形成“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素养型作业设计的策略、方法、流程,形成“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素养型作业设计的研修、管理、评价机制,最终通过小学素养型作业设计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提升教师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素养型作业设计的能力。

3.研究目标:

1)形成对“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素养型作业设计的内涵、特征、要素及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有关的理性认识。

2)制定“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素养型作业设计的纲要性文件。

3)形成“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素养型作业设计的策略、方法、流程。

4)形成“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素养型作业设计的研修、管理、评价机制。

5)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提升教师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素养型作业设计的能力。

4.研究主要内容:

1)“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素养型作业设计的文献研究

通过文献研究厘清与“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素养型作业设计相关的教育理论、教学理念和研究基础等,提升教师对“双减”政策的理性认识,厘清不同应用场景下小学素养型作业的差异及目标指向,为后续教学研究提供丰富的理论基础。

2)“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素养型作业设计纲要的研究

通过“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素养型的文献研究、现状研究,结合学校作业设计管理与评价细则,确定小学素养型作业设计的基本原则与基本理念,小学素养型作业设计的基本流程,小学素养型作业设计的目标和内容,小学素养型作业设计的研修、管理与评价机制,小学素养型作业设计的规划与实施,小学素养型作业设计保障与专业支持,最终形成“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素养型作业设计纲要性文件。

3)“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素养型作业设计的行动研究

通过开展小学素养型作业设计的教学实践,完善小学素养型作业设计的原则、目标指向、特色等,总结不同形式作业设计的核心要点、内容偏向,形成“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素养型作业设计的策略、方法、流程,使小学素养型作业设计更有效力。

4)“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素养型作业设计的研修、管理与评价机制

通过教研组、备课组活动等研修组织,组织开展“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素养型作业设计的研讨、沙龙活动,使得各学科在抓住巩固性作业的同时,认真研究前置性作业、项目化作业、分层作业、实践体验式、作业长作业的设计等,依托教师发展中心半日研修、外聘专家讲座等研修平台,借助市级、校内各类作业设计竞赛等活动,提升教师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素养型作业设计的能力,完善学校对教师作业设计素养的管理与评价能力。

 

二、研究课说明

1.研究主题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跨学科作业设计评价研究

2.需解决的问题:

1)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跨学科作业设计评价研究;

2)从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践诉求出发,改进教学设计、作业设计评价,优化跨学科课堂教学行为。

3.本节课设计意图:

《纸的发明》是一篇科普知识短文,主要讲了纸的发展历程,揭开了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的原因,本堂课把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历史、科学等学科融合起来,既让学生了解纸的历史、蔡伦改进造纸术的工艺,又从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并通过“争当纸张博物馆讲解员”这个情境,引导学生。在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的同时又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

4.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组织课题组成员聚焦研究课堂案例,开展专项研究,梳理出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跨学科作业设计评价的策略、路径,并开展教学实践。  

  1. 课堂活动

    《纸的发明》跨学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2. 学习课文,提取关键信息,用时间轴梳理纸的演变过程,用表格梳理纸张的优劣;

  3. 搜集有关纸的发明的相关历史背景及造纸方法,进一步探究纸的发明过程,了解造纸术的意义与价值;

  4. 化身“纸张”博物馆讲解员,讲解“纸的发明”历程及意义。

     

    任务一探究文字记录方式的历史演变

    同学们,这节课,咱们一起到陕西汉中的蔡伦纸文化博物馆去探究《纸的发明》(齐读课题),学习结束后,我们试着去应聘“纸张”博物馆的讲解员

    师:要当好讲解员,首先要对纸的历史文化有所了解。你最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纸是怎样发明的。

    生:我想知道纸是谁发明的。

    生:我想知道为什么要发明纸。

    师:接下来我们先聚焦第一个问题——探究文字记录方式的历史演变。谁来读一读学习要求?

    学习任务一探究文学记录方式的历史演变

    学习要求:

    1.默读课文第2~4自然段,圈画出在每个时代人们记录文字方式的关键词。

    2.借助时间轴,提取关键词完成【学习任务一】

    师: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你填写的时间轴?

    生:造纸术发明以前,人们把文字刻在兽骨、龟甲、青铜器、竹片、木片、帛上。到了西汉时代,人们把文字写在麻纸上。东汉时代,人们把字写在蔡伦改进的纸上。

    师:造纸术发明以前,人们用了许多方式来记录文字,作者是怎么把他们写清楚的?预设:作者用了一些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词语,让表达更有条理、更有序。(出示“后来”“再后来”)

    师:这样就可以把造纸术发明以前记录文字的方式说清楚了。哪位同学把纸发明前的文字记录方式给大家解说一下?注意,解说时要结合时间轴、提取的关键词信息,并用上顺序词。先自己练一练,并为自己打星。

    生:大家好,我是今天的讲解员×××欢迎来到“纸张”博物馆,接下来由我为大家介绍不同时代文字的记录方式。造纸术发明以前,人们把文字刻在龟甲、兽骨、青铜器上,后来把文字记录在竹片、木片上,再后来记在帛上。到了西汉时代,人们把文字写在麻纸上。东汉时代,人们把字写在蔡伦改进的纸上。

    评价:语言流利清楚、使用恰当地连接词、按照时间顺序说明。

     

    学习任务二:探究蔡侯纸的制作过程

    师:接下来,我们来解决大家关心的第二个问题,是谁发明的纸?(生齐答:蔡伦)真的是蔡伦发明的纸吗?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第4自然段,看看蔡伦对纸文化的贡献到底是什么。

    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师:改进和发明是不是一回事?

    生:改进是吸收前人的经验进行改进,发明是把原来没有的东西发明出来。

    师:后来,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不仅得到了传承,而且还影响了全世界。为了纪念蔡伦的贡献,人们把蔡伦改进的纸叫作蔡侯纸。

     

    学习任务二:探究蔡侯纸的制作过程

    学习要求:

    1.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画出描写蔡伦造纸过程的句子。

    2从句子中提取蔡伦造纸的关键动词,同桌合作完成“制作过程图”。

    制作过程图:_____→浸→晒→_____

    师:谁来交流?

    生:我们小组找到了蔡伦造纸过程的句子“他把树皮、麻头、破布等原材料剪碎或切断,浸在水里捣烂成浆;再把浆捞出来晒干,就成了一种既轻便又好用的纸。”

    生:我们组提取的动词是“剪碎、切断、浸、捣、捞、晒”。

    师:这个小组的同学很会读书,能抓住描写蔡伦造纸过程的句子,提取的动词非常准确。蔡伦造纸的步骤这么复杂(PPT出示),你能像刚才那样用上顺序词,有序地表达吗?自己练练吧。(学生自主练习)

    生:蔡伦造纸过程——第一步是先把原料剪碎或切断,第二步浸在水里,第三步捣烂成浆,第四步把浆捞出来,第五步晒干。

    师:来做讲解员?用上刚才学到的方法介绍一下蔡侯纸的制作过程?想和同桌说一说,开始练习吧!

    生:大家好!我是今天的讲解员×××,欢迎来到“纸张”博物馆,接下来由我为大家介绍蔡侯纸的制作过程。首先把树皮、麻头、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断,接着浸在水里捣烂成浆,然后把浆捞出来,最后晒干,就成了一种既轻便又好用的纸。

    评价:语言流利清楚、使用恰当连接词、用上准确的动词

     

    学习任务三:探究蔡侯纸传承的原因

    师:老师也有一个问题,在漫长的纸文化演变长河中,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呢?接下来,进入任务三——探究蔡侯纸传承下来的原因。哪位同学读一下学习任务?(PPT出示)

    学习任务三:探究蔡侯纸传承的原因

    学习要求:

    1.默读全文,图画出在不同的时期,文字记录方式各有什么优缺点。

    2.小组交流,分工完成学习单。

    师:请你们组代表结合时间轴来介绍蔡侯纸得以传承的原因吧。

    生:造纸术发明以前,人们把文字刻在龟甲、兽骨、青铜器上,后来把文字记录在竹片、木片上,这些材料很笨重,阅读、携带、保存都很不方便;再后来记在帛上,但是价钱太贵,不能普及。到了西汉时代,人们把文字写在麻纸上,但麻纸比较粗糙,不便书写。东汉时代,人们把字写在蔡伦改进的纸上,这样的纸价格便宜、原料容易得到、既轻便又好用,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

    师:我们一起来说说蔡侯纸的好处吧。

    生:(齐)轻便好用、原料易得、大量制造、价格便宜。

    师:这节课我们借助时间轴了解了不同时期文字记录方式的演变,还了解了蔡侯纸传承下来的原因。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不仅满足了中国人的需要,还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造纸术首先——传到了朝鲜半岛和日本,后来——传到了阿拉伯世界和欧洲。(PPT出示,引读)

    师: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的纸仍然在不断改进着,你还知道哪种纸?(PPT出示)

    生:我知道锡纸,可以用来烤面包。

    生:我熟悉牛皮纸,是用来包装的。

    生:我知道宣纸,是用作书法和绘画的。

    生:我熟悉卫生纸,生活中处处都需要它。

    师:是啊,纸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当代工匠们仍然在不断地改进技术,让各种各样的纸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便利。最后让我们来说明蔡侯纸得以传承的原因吧。可以加上你的历史知识哦!

    生:大家好!我是今天的讲解员×××,欢迎来到“纸张”博物馆,接下来由我为大家说明蔡侯纸得以传承的原因。造纸术发明以前,人们把文字刻在龟甲、兽骨、青铜器上,后来把文字记录在竹片、木片上,这些材料很笨重,阅读、携带、保存都很不方便;再后来记在帛上,但是价钱太贵,不能普及。到了西汉时代,人们把文字写在麻纸上,但麻纸比较粗糙,不便书写。东汉时代,人们把字写在蔡伦改进的纸上,这样的纸价格便宜、原料容易得到、既轻便又好用,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

    评价:语言流利清楚、按照时间顺序、说清优缺点